民国三年(1914年)修改约法以后,袁世凯事实上已成为终身总统,且继承人亦由他自己提出,实在想不出他还有什么称帝的必要。就当时的蛛丝马迹观之,促成袁世凯称帝的,有五种人:一为袁氏长子克定〔1〕,意在获立太子,膺承大统。一为清朝的旧僚,意在尔公尔侯,谋求子孙荣爵。一为满清的亲臣,意在促袁失败,以作复清之地步。一为副总统黎元洪之羽翼,意在陷袁不义,冀黎得以继任总统。一为日、英、俄三国,意在促中国于分崩离析,永陷贫弱落后之境地,以保持其在中国之利益与东亚之霸权及瓜分中国的阴谋。当时见他的有关的这些人,都是以劝进帝制的话包围他,我曾对有些熟朋友说:“你们是要将大总统促居炉火。”可以说怂恿帝制的人,很少是主张关系,大多数是为富贵利禄所驱,或者是另有别图。其中最足使袁动心的因素,是日本强力主张改行帝制。这多少因素将袁毁了,但说到底,总不能不怨袁认识不够,判断不够。
〔1〕袁克定(1878—1955):字云台,河南项城人。袁世凯长子。1905年,入盛京将军赵尔巽幕,参军事。1907年,任工商部右参议,1911年任邮传部左丞。1912年任外交部顾问。1915任模范第二团团长。曾组织人员鼓吹帝制,世人均认为欲成为皇太子。1916年袁世凯死后,避居天津。
至袁氏帝制失败之主因,一则是违背了时代的潮流,激起愤怒的民气;一则是他的亲信诸老“怏怏非少主臣”,谁亦不愿再做袁克定的臣属。
袁氏帝制运动期间,全国起义省份除山西之外均已消灭,山西成了旧军的眼中钉,报告袁氏山西必反,威吓之函电日有数起,劝导之来人联袂不绝。最后袁氏特派他的一个侄子常川〔2〕驻晋,监视我的行动,及至帝制失败,始由太原离去。此人酷嗜赌博,日夜打牌,一反袁氏指赌博为“牧猪奴戏”之谕示。我曾打算令警察将其查扣送京,谷如墉、刘笃敬〔3〕等几位乡老力劝我投鼠应该忌器,方始作罢。
〔2〕常川:长期。
〔3〕刘笃敬:(1847—1920),字缉臣,号筱渠,太平县(今襄汾)南高村人。1867年丁卯科优贡,1875年山西乙亥科举人。
在这一段时期中,全国民军势力均被袁氏摧毁,为什么我未能罢黜呢?就我的了解:第一、当他的帝制运动开始的前夕,我的部队已被裁编至一个旅和两个独立团,全部不到七千人,而他的心腹巡按使金永的警备队已有十一个营,其力量足堪与我抗衡。第二、山西在他北洋军队四面包围之中,与东南沿海各省不同,不可能对他作恶意的反抗,只好善意劝告。第三、对我不罢黜,尚可以作一个保全民军省份的幌子,使不深知内情的人还认为他有兼容并蓄的度量。第四、使我的革命同志对我发生误解,以为我已放弃了革命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反对无益,徒足招损,故我始终一本中山先生所示以保持北方革命据点为重的原则,对袁氏虚于委蛇。四年九月,奉天上将军段芝贵领衔致袁请速正帝位的电文中,列有我的名字,我未表反对;十二月袁封爵的命令,封我为一等侯,我亦未曾辞爵。
帝制运动最热闹的时候是民国四年(1915年)的后半年。八月古德诺〔4〕的《民主不适于中国论》在《亚细亚报》发表后,杨度〔5〕、孙毓筠〔6〕、严复〔7〕、刘师培〔8〕、李燮和〔9〕、胡瑛〔10〕等所谓六君子,即组成筹安会,大为鼓吹君主立宪,此为帝制运动的正式开始。杨度是个反对满清的人,他在日本时曾有两句名诗:“仗剑西望泪滂沱,胡运炎炎可奈何!”但他是一向主张君主立宪的。远在筹安会成立之前三月,他就撰有《君宪救国论》。刘师培是个左倾学者,他参于筹安会,并非主动。他有一次曾到山西,但始终未劝我赞成帝制,因他与我的警务处长南桂馨私交甚笃,经南介绍,我对他谈话较为恳切。我曾告诉他说:“今日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均向民主途经转变,中国民主力量虽尚在萌芽时期,但亦是日长一日。诸君子出谋筹安,固有苦衷,然逆势亦当顾虑。”他对我这话未表赞成,亦未表反对。
〔4〕古德诺(1859—1939):美国政治学家、教育家。美国政治学会主要创建人之一。1900年,曾参预起草《纽约市宪章》。经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推荐,被北京政府聘为宪法顾问,为期三年。于1913年5月来华。同年10月,袁世凯正式当选总统后解散国会。古德诺对中国政治框架提出如下建议:国会权力不能太大,但必须保留,以有限的代议机构作为将来发展广泛民众参与政府的基础。此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邀请古德诺出任校长,古德诺鉴于在中国无所事事,请求解除合同。1915年7月,古德诺按临行时的约定,再次来到中国作短期访问。期间,袁世凯请他就共和制和君主制两种政府形式的各自长处,写一份备忘录,供其人参考。于是,古德诺在全然不知袁世凯称帝意图的情况下,给袁世凯写了一份著名的备忘录,即《共和与君主论》。此后,此文被袁世凯利用为复辟帝制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其主要著作有《比较行政法》、《政治与行政》、《美国的市政府》、《美国行政法原则》等。
〔5〕杨度(1874—1931):字晳子,别署虎公,湖南湘潭人。1891年甲午科举人。1902年赴日本入东京速成师范学校。1905年任留日中国学生总会馆干事长。1907年办《中国新报》,创言立宪。1911年任内阁统计局局长。1912年组宪法研究会。1915年任参政院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8月发起组织筹安会,鼓吹帝制,与孙毓筠等称“洪宪六君子”。袁世凯死后,杨度等遭通缉,避居青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及左翼自由运动大同盟。
〔6〕孙毓筠(1872—1924):字少侯,安徽寿县人。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3月,任安徽都督。1913年组织宪政研究会。1915年以研究国体问题为名,与杨度等发起筹安会,并任大典筹备处副处长。1916年4月,因复辟帝制失败,避居天津。
〔7〕严复(1854—1921):初名体乾、宗先,字几道。福建侯官人。1866年入福州船政学堂习海军。1877年赴英国深造。1880年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学。1897年创办《国闻报》,鼓吹变法。1905年助马相伯创复旦公学,任校长。1910年海军部授为协都统。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校长。1915年8月列为筹安会发起人之一。袁世凯死,避居天津。有《严译名著丛刊》、《侯官严氏丛刊》等行世。
〔8〕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江苏仪征人。1902年壬寅科举人。1904年任《警钟日报》主笔,并参加光复会。1907年任《民报》主笔,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在四川国学院任教。1913年,应阎锡山之邀任其高等顾问。1910年由阎推荐袁世凯,任总统府咨议。1915年充当筹安会理事,发表《君政复古论》一文。袁氏称帝,被封为上大夫。1917年在北京大学教经史,1919年创《国政月刊》。
〔9〕李燮和(1873—1927):字柱中,号铁仙,陕西蓝田人。生于湖南省安仁县蓝天镇(今属湖南省涟源市)。同盟会元老。1900年,到长沙求学,得识黄兴、刘揆一等人,自此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黄兴为首的华兴会,并约集同志者创建“黄汉会”,曾与谭人凤等策划在湖南宝庆(今邵阳)一带组织起义。共和告成之后,功成隐退。
〔10〕胡瑛(1886—1933):字经武,湖南桃源人。1904年参与谋刺铁良,事败转赴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为军政府外交部长。1912年,任山东都督。1915年8月,参与发起筹安会。袁去世后,避居家乡。1917年任护法军湘西招抚使,次年任靖国军第三军军长。1932年作为阎锡山代表驻南京。
筹安会幕后操纵者主要为袁之长子克定。袁克定为实现继承帝位的迷梦,曾特地为他父亲专印了一份伪版《顺天时报》,内容与一般人看的《顺天时报》迥异,其中臆造了多少劝告拥戴帝制的消息,以坚他父亲称帝之意。
据了解内幕的人说:与袁克定暗中同谋者,除杨度之外,另一要角为梁士诒。因民国三年徐世昌〔11〕出任国务卿后,袁世凯曾应徐之请免去梁秘书长之职务,另设内史长以代替之。同一时间,袁又成立了一个平政院,颇似现在的行政法院。平政院中有一个肃政厅,内设若干肃政使,如同清朝的御使。肃政厅于民国四年提出一个五路大贪污的弹劾案。梁为交通系〔12〕领袖,此案与其关系颇大。梁此时正处于最尴尬地位,为转移视线,乃出奇制胜,劝进帝制。初劝告袁未之答;继通过袁克定劝之,袁亦无表示;最后以极迷信的话语袁氏谓:袁氏先氏历代相承都没能活到五十九岁的(是时袁氏已五十七岁),应以绝大喜事相冲,袁方首肯。于是美籍顾问古德诺之《民主不适于中国论》与日籍顾问有贺长雄之《日本立宪而强》的论调相继发表,筹安会宣告成立,梁氏亦于九月十九日组成全国请愿联合会,向参政院举行所谓“变更国体”总请愿。
〔11〕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东海,天津人。1886年丙戌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897年入新建陆军。参与袁世凯幕。1904年,授军机大臣,民政部尚书。1911年,在庆亲王内阁任协理大臣。1914年,任北京政府国务卿。1918年任大总统,1922年辞职。晚年寓居天津。有《退耕堂政书》、《大清畿辅先哲传》等传世。
〔12〕交通系:辛亥革命后,梁士诒先后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交通、财政总长,广结党羽,成为以梁为首的官僚政客集团,习称交通系。
此外当时怂恿帝制最明朗而积极之文武大员,各省疆吏以奉天上将军段芝贵〔13〕为首,中枢大员以内务总长朱启钤为首。段芝贵胁持各省通电请袁速正大位于前,又复联合东北首长孟思远〔14〕、王揖唐〔15〕、朱庆澜〔16〕、张作霖〔17〕等力谏中央讨伐唐、蔡于后。朱启钤密电各方策商帝制于前,又复主持所谓登极大典筹备于后。这一段时期,我所收到有关帝制的电报中,除统率办事处者外,即以段芝贵与朱启钤领衔者为最多。
〔13〕段芝贵(1869—1925),字香岩,安徽合肥人。1886年入北洋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学日文。1892年回国,1897年在新军中任职。1904年任参谋部总办。1905年任第五镇统制。1911年授镇武上将军,督理东三省军务兼奉天巡抚按使,并封一等公。袁世凯病亡后,段仍在北京政府军界任要职。1921年退居天津,不问政事。
〔14〕孟思远(1859—1933):字曙村,天津人。1895年,在天津小站入新军,官至直隶巡防营统领。1904年任吉林巡抚。1911年任第二十三镇镇统。次年任陆军第二十三师师长。1916年,任吉林督军,授将军府诚威将军。1919年,回天津作寓公。
〔15〕王揖唐(1877—1946):名庚,字一堂,号揖唐,安徽合肥人。光绪甲辰科进士。1904年入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后改入法政大学。1907年加入共和党,1914年任参政院参政。创办《国华报》,鼓吹并策划帝制,1916年任北京政府内府总长。1937年,与王克敏等在北京组织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自任“内政部”总长等职。后加入汪伪政府,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1946年被枪决。
〔16〕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浙江绍兴人。1911年任四川巡警道第七镇镇统。辛亥革命时,被选为四川独立军政府副都督。1914年加陆军上将衔,6月改任黑龙江将军。9月列名段芝贵联合十四省将军通电拥戴袁世凯称帝,被袁加封一等子爵。1916年7月,任广东省省长,加卓威将军。1925年后,主要从事赈灾事务。
〔17〕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早年在马玉崑部当兵,1900年后,任当地游击马队管带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奉天国民保安会军事部副部长。1912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1915年封二等子爵。1916年,北京政府授将军府盛武将军,署奉天将军兼署巡按使。之后逐渐控制东三省。1924年,发动二次直奉战争。1927年进占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自封为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北伐军北上,张作霖败退回东北。同年6月4日,在沈阳西郊皇姑屯被日军预埋炸弹炸伤,21日逝世。
统率办事处是在袁氏亲自主持下发纵指挥全国军队的机构。他成立这一机构,理论上是为了负起“大总统统率全国陆海军”(当时中国尚无空军)的责任,实际上这一机构不只代替参谋部全部职权,而且亦代替了陆军部的大部职权。兼任参谋总长的黎元洪对此虽无计较之心,而号称北洋三杰之一的陆军总长段祺瑞则不能没有不快之意。加之袁克定编练模范团与怂恿帝制之举积极配合,段乃由不到部办公而请假养疴,而正式辞职。
统率办事处的要角陈宧〔18〕,是黎参谋总长的次长,袁对之倚畀特殷。民国四年二月袁为安定西南,命陈以会办四川军务名义,率李炳之〔19〕、伍祯祥〔20〕、冯玉祥〔21〕三旅入川,六月间准四川将军胡景伊入觐,陈继其任。陈宧于离京赴川前同三旅长谒袁辞行谢恩,一见面就向袁曲膝叩首。袁惊异着说:“现在国家共和,不可如此。”陈以最谄媚的言词说:“元首虽以大总统自居,而全国官民则皆奉为皇帝;元首一日不实行帝制,臣此去即一日不复返。”迨至袁氏称帝失败,陈始则致袁江(五月三日)电请其退位,继则通电与袁断绝个人关系。说者谓袁氏之死,受陈宧刺激最大,亦不能谓为无稽。
〔18〕陈宧(1870—1943):字二安,湖北安陆人。早年入湖北武备学堂。毕业后,入日本士官学校。1903年入滇,任新军第十九镇统制。1911赴德国考察军事。1912年4月,任参谋总部次长。1915年署四川巡按使,任毅威将军。1915年12月袁世凯密谋称帝,封一等侯。1916年,通电宣布与袁断绝关系,改称四川都督。1925年后,淡出军政界,寓居天津。
〔19〕李炳之(1882—?):字彪臣,河北正定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1912年在北京政府参谋本部任科长,1915年,任第一混成旅旅长。1916年,任第十三混成旅旅长。1924年授将军府祐威将军。1925年任十四省讨贼联军军务参赞及军事顾问。
〔20〕伍祯祥:生卒年不详。字玉亭,云南华坪人。1910年任第二十镇第三十九协统领官。1915年7月随陈宧入川。1916年7月,任川南镇守使。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所部退至湖北宜昌溃散,伍亦去职。
〔21〕冯玉祥(1882—1947):字焕章,安徽巢县人。1901年入淮军元字前营,1905年任第六镇队官,1907年在奉天参加武学研究会,密谋革命。1912年参加滦州起义。1913年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长。1915年,率部入川。1917年讨伐张勋复辟。1924年9月,二次直奉战争时,在北京举行军变,组织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北伐时,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1930年,与阎锡山、李宗仁等参加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1935年4月授陆军一级上将。抗战始,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
于袁氏称帝意犹未坚之时,其亲私怂恿之术,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有一次他的左右曾买通他的身边侍从,在他清晨未醒时,将他最喜爱之玉杯抛至地上,打得粉碎。袁醒询其故,这位侍从说:则才擦拭桌椅时,看见床上躺着的不是大总统,是一条龙,我大吃一惊,就把玉杯摔破了。袁当给以巨款,令其回籍,并坚嘱不得以此语人。
长江巡阅使张勋〔22〕是口口声声不忘旧朝的一个满清旧臣,同时亦是赞成袁氏帝制之死硬派,由于他自己和他的军队一直保留着头上的辫子,不肯剪去,所以袁氏始终对他有“帝其所帝,非吾所谓帝也”的顾忌,为此他曾明白通电表明他的矢志拥袁的心迹。但在帝制运动白热化的时候,张勋突然电请袁氏效舜禹之对唐虞,勿废宣统帝号,维持清室优待,于是袁氏原拟封溥仪为懿德亲王,君臣互易之举,乃不得已而中止。
〔22〕张勋(1854—1923):字绍轩,江西奉新人。行武出身。1895年投奔袁世凯,1899年升至总兵。1911年任江南提督。武昌起义后,为表示效忠清廷,所部皆未剃除辫子,人称“辫帅”。1917年6月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军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7月1日,拥溥仪复辟。12日被段祺瑞击败,遁入荷兰使馆。后避居天津。
袁氏决意称帝之后,奉命代行立法职权之参政院遂决议选举国民代表,解决国体问题。民国四年十月间,各省国会代表先后选出,北京办理国民会议事务局乃规定十月二十八日起至十一月二十日止,为分省决定国体投票日期,票面悉印“君主立宪”四字,投票时赞成者写“赞成”二字,反对者写“反对”二字。投票结果,代表人数一九九三名,赞成票亦为一九九三张。接着由国民代表推戴袁为中华民国大皇帝,并委托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恭请大皇帝正位。十二月十二日袁氏下令承认帝制,并于同月三十一日明令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
日本原本怂恿帝制最力,袁氏受其影响亦最深,比及国体投票正式进行之时,乃一反以前态度,英、俄亦复如此,其心叵测,概可想见。日本皇帝为怂恿袁世凯积极称帝,曾向袁示意,日本的施为向以中国为嚆矢〔23〕,中国的民主实足以动摇日本皇室万世一系之基础。今日劝中国恢复帝制,不仅为中国,抑且为日本,中国如废共和而行帝制,日本以帝国而扶助帝国,自属名正言顺,当可共存共荣。若仍续行共和,自非日本帝国所愿,今后一切,难望援手。北京统率办事处给我们的世(十月三十一日)电中曾说:“大隈首相屡次宣言谓:‘中国宜改国体,如内无乱事,日本决无可干涉之理。’又对我陆驻使陆宗舆〔24〕密谈:请中国安心做去,日必帮忙。英使朱尔典〔25〕,因主座谦抑曾面谒劝进。俄使于十三日接政府训令复电称:俄愿即行承认大隈于十八、二十等日演说,亦谓:中国改革,不致内乱,外交方面颇称顺适。不意日本新外交大臣石井到任,意欲见好于野心派,主张托词中国上海长江一带恐有内乱,以好意劝告中国暂缓改变。”旋该处江(十一月三日)电说:日本代理公使小幡西吉约同英公使俄公使于十月二十八日(国体投票开始之日)赴外交部,劝告将实行帝制之计划暂为延期。此时袁氏及其左右势将骑虎,自然不会接受。由此我深深感到当国不去满足自身欲望的贪心,不只要惹国内的不容,并且要受国际的愚弄。平心而论,不能说袁世凯不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致成身败名裂。
〔23〕嚆矢:带响声的箭。比喻事物的开端,或先行者。
〔24〕陆宗舆(1876—1941):字润生,浙江海宁人。1898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1901年回国。1911年,任交通银行协理、印铸局局长。1916年任驻日公使。参与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交涉。袁死后回国,任参议员。1919年“五四运动”后,北京政府被迫将其免职。1927年任交通银行总理。1940年任汪伪政府“行政院”顾问。
〔25〕朱尔典(John Newell Jordan, 1852—1925):英国外交家,生于爱尔兰,就读於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皇后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清光绪二年(1876)来华,曾于各口岸学习领事业务。1888年升为北京公使馆馆员,1891年成为中文书记长。1896年出任汉城总领事,1898年升为驻华代理公使,1901年成为办理公使,1906年成为驻华特命全权公使。
袁氏称帝,其亲近诸老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26〕、王士珍〔27〕均不表同情。徐世昌时为国务卿,在一次会议中,袁氏对帝制问题问到他时,他背向后仰,默而无言。段祺瑞于辞去陆军总长后,居家养疴。据说袁曾给他派了一个厨师,他不只不敢用这个厨师为他做饭,连他如夫人亦不敢用,每餐均由其原配夫人亲自烹饪。王士珍虽然继段为陆军总长,实则当时陆军部的职权大部为统率办事处所代替,陆军部已成了一个闲散机关,故王亦闭门不出,以避烦扰。冯国璋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同被袁氏亲口宣称为拥护帝制者,但从其嗣后行为观之,则大不然。
〔26〕冯国璋(1859—1919):字华甫,直隶都督兼民政长,江苏都督。袁死后,任副总统。1917年代理大总统。1918年被皖系军阀段祺瑞胁迫下台。
〔27〕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河北正定人。早年时入北洋武备学堂,入淮军任职。1896年入新建陆军,历任武卫右军参谋处总办,北洋常备军左翼翼长,陆军第二、第六镇统制。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陆军总长。1911年任北京政府总理。
民国四年六月间冯与梁启超相偕晋京。冯谒袁时,谈及南方对帝制的传言,叩询袁的真意,袁曾对他说:“我现在的地位与皇帝有何分别,所贵为皇帝者,无非为子孙计耳!我的大儿子身有残疾,二儿子想做名士,三儿子不达时务,其馀都还年幼,岂能付以天下重任?何况帝王家从无善果,我即为子孙计,亦不能贻害他们。”冯说:“不过到天与人归的时候,大总统虽谦让为怀,也恐怕不能推掉。”袁正颜厉色的说:“这是什么话!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求学,我已叫他在英国购置薄产,倘有人相逼太甚,我就把那里做我的菟裘,不问国事了。”冯出而告段说:“你放心好了,大总统绝不会做皇帝。”冯将此话告梁,梁听了说:“我亦相信他不会那么傻。”但冯南下不久,筹安会忽然大肆活动起来,因此冯十分怀恨袁对他不能推诚相见。这只是举冯之一例,徐、段、王当亦有相类的感受。以袁氏之聪明,也当然深知他们都希望继承总统,不希望实行帝制,故对实行帝制的话,未公开前,对他们有些保留。但越是这样,起的反作用就越大。所以我认为袁氏帝制之覆灭,除讨袁之革命的力量为外在因素外,其亲近诸老之“怏怏非少主臣”,实为一大内在因素,而此二因素又隐约间不无彼此响应之关系。
当蔡锷悄然潜离北京,返归云南的时候,中华革命党总部亦正派李烈钧等到达云南,策动唐继尧起义讨袁。唐继尧通电讨袁之前,曾电南京冯国璋,以察其意。冯复电说:“国璋老矣,国事全在诸君。”唐接获此电,方于十二月二十五日成立护国军,宣布起义。蔡锷率师北进,与对方曹锟、张敬尧〔28〕军战于四川、重庆、泸县、宜宾之间,一则后方弹药不济,一则曹、张军顽强抵抗。蔡军因粮弹不济,已入困境。因其参谋长与张敬尧有旧,乃派其前往试谋停战。张彼时亦不愿打到底,因打到底,袁即成功了。蔡提出停战,正合张意,乃允其请。但提出袁倒之后,蔡须出面拥段,以此密契为停战之条件。起初蔡不愿承认,后经人劝说段之出处并非一拥可定,何必斤斤计较于此,蔡始权予承认。比至袁氏薨折,蔡锷果与张敬尧等联络拍发庚电,主张由段出任总统,以挽危局。
〔28〕张敬尧(1881—1933):字勋臣,安徽霍邱人。保定军官学堂第一期学生。历任北洋新军第六镇管带、十一协二十二标统带。1912年,任陆军第六师十一旅二十二团团长。1913年8月,升任陆军第六师步兵第十一旅旅长。1914年8月,任陆军第三混成旅旅长;10月,任陆军第七师师长。1915年12月,云南宣布独立,护国军讨袁,被袁世凯委为第二路司令官,率军入川迎击护国军。1916年,帮办中四川防务。1917年7月,被段祺瑞委为督办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剿匪事宜”。1918年1月,任段祺瑞政府进攻岳州前敌总司令;3月,任湖南督军兼署湖南省省长。1920年6月,被湘人赶下台。1922年,投靠吴佩孚。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任直系援军副司令。1925年,投奔张宗昌,任直鲁联军第二军军长。1926年11月,任安国军第二方面军团副司令。1928年初,被国民革命军打败;9月,任张宗昌部第五师师长;10月,逃赴大连。1933年,潜入北平;同年5月7日,被暗杀。
从这两件事可以说明冯、段当时之心情与对袁氏帝制之影响。若不是冯有暗示,蔡、李等到云南亦难迅速举起义旗;若不是段不同情帝制,唐、蔡等举起义旗,亦难保不遭挫败。我所以获知此种内幕,是因为李烈钧、唐继尧均与我为日本士官学校同期同学,且一向过从甚密,这些情形,他们与我有多次的电报往返。
蔡锷原虽为立宪党,且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但其在日本时即对革命深表同情。我与蔡氏相识甚浅,而相知颇深。他居京期间,曾力示堕落,以图避祸。当他离京前不久,特托士官同学(我的参谋长)李敏之携何绍基〔29〕所书绣屏四幅绣联一副赠我。联之上集为“雅量风清兼月白”,下集为“高情涧碧与山红”。我问李敏之说:“松坡(蔡锷字)还说什么没有?”李答:“没有。”我说:“你不要将此事告人。”李问我何故,我说:“将来再说。”比至蔡已离京,我才告李敏之说:“松坡以屏联赠我而无言,我就知道他已决定离开北京。当时不让你告别人说,是怕机警的人识透其意,密奏袁知,致他不能成行。”
〔29〕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年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四川学政。善作诗,宗苏轼、黄庭坚,被尊为晚清宋诗派作家。工书,遵颜真卿,参以北魏墓志体,遒劲峻拔,为清代书界大家。有《东洲草堂诗集、文钞》等。
云南将军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30〕,与蔡锷、戴戡〔31〕(与蔡同时返滇者)通电讨袁之后,各方反应颇不一致,有的驰电诘责,有的奏请申讨,有的策商调处,其态度最缓和、持论最谨慎者,为南京宣武上将军冯国璋。他反对多所电责,更反对轻言讨伐,其沁电中曾谓:“倘诘责之文电纷驰,则观听之惶惑易起。”又谓:“倘讨不能行,行不能果,中外耳目所属,或且群致猜疑。窃恐扰攘之忧,将不在一方面而在全局。再四审度,关系非轻。”而冯所反对的,正是以朱启钤为首的大典筹备处指示各省一致主张的。
〔30〕任可澄(1878—1946):字志清,贵州安顺人。1902年壬寅科举人。1907年任贵州黔学总会会长。1911年11月4日贵州光复,任枢密院副院长。1916年任云南省省长,同年主持编修《贵州通志》。1926年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
〔31〕戴戡(1870—1917):原名桂龄,字茗循,号锡九,后易名戡,贵州贵定人。早年赴日本宏文书院。1908年归国,任河南法政学堂监督。1912年随唐继尧入黔。1914年5月,任贵州巡按使。1915年任云南护国军右翼司令官。1916年任贵州省省长。9月任四川省长,兼署督军。次年在川军叛乱时战死。
推冯国璋领衔忠告,策商调处之议,原系陕西将军陆建章〔32〕最早提出的。紧接着贵州护军使刘显世〔33〕(唐、任、蔡、戴讨袁通电原曾列刘之名),一面否认唐通电渠曾列名,一面表示赞同陆议,以维和平。我当即驰电各方,对陆刘之议表示赞同。旋贵州巡按使龙建章〔34〕等又主张国体重大,应再召集国民会议公决。无如怂恿帝制者不知悔悟,对刘显世、龙建章之建议公然指斥,而外间疆吏如徐州巡按使张勋,广东上将军龙济光〔35〕,湖北上将军王占元〔36〕,安徽将军倪嗣冲〔37〕等尤多昧于时势,与段芝贵等同持讨伐主张,并促冯国璋主稿电京。冯在此情势下,亦只好在表面上一反其初衷了。
〔32〕陆建章(1879—1918):字朗斋,安徽蒙城人。1895年入袁世凯之新军。1905年起,历任山东曹州、广东交州、广东北海(今属广西)三镇总兵。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京防营务处总办。1914年任陆军第七师师长。同年任陕西都督。不久改任威武将军,督理陕西军务。1915年拥护袁世凯称帝,被封一等伯。袁世凯称帝失败后,被陕西北镇守使蔡树藩逐出陕西。1918年因策动冯玉祥反对段祺瑞政府对南京用兵,被皖系主战派徐树铮谋杀于天津中国会馆。
〔33〕刘显世(1870—1927):字如舟,贵州兴义人。1911年前,在兴义一带从事国防、教育。武昌起义后,任贵州军政府枢密院枢密员、陆军第四标标统。1915年10月,加陆军上将衔。12月授予一等子爵。1916年1月,宣布贵州独立,自任都督。1923年,任贵州省省长。1925年后退职家居。
〔34〕龙建章(1872—?):字伯,广东顺德人。1904年甲辰科进士,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历任户部主事、邮传部郎中。1912年任交通部参事。次年任邮传局局长。1915年11月任贵州巡按使,12月封一等男。1917年,一度任交通部总长。
〔35〕龙济光(1876—1925):字子诚,云南蒙自人。清光绪年间在乡间办团练。1908年署理广西提督。1911年驻兵广东,任陆军第二十五镇统制及警卫军副司令。1913年任广东都督兼署民政长。1915年冬帝制议起后,封一等公爵。1917年,任两广巡阅使。1918年,被护法军打败,北依段祺瑞。1920年直皖战争时,免军职,入将军府为将军。
〔36〕王占元(1861—1934):字子春,山东馆陶人(今属河北)人。早年入淮军刘传铭部当兵,1890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入宋庆军,参加中日甲午战争。1910年升任第二镇统制。1912年任第二师师长。1916年任湖北巡阅使兼湖北督军。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从事实业。
〔37〕倪嗣冲(1868—1924):字月忱,安徽阜阳人。早年入淮军。1895年入新军。升至奉天提法使、黑龙江提法使。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河南布政使。1913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旋改任巡按使、将军。1914年授将军府安武将军,督理安徽军务。1915年12月封一等公。1916年任安徽省省长。1920年9月去职,退居天津。
云南起义以后的三数月间,醉心帝制者流,仍在力促袁氏早日登极。而袁氏则慑于国内外之趋势,徘徊未敢出此。果然护国军经过三个月的苦战,李烈钧所部在滇、桂交界处击败滇军龙济光,广西上将军陆荣廷〔38〕应约宣布独立,贵州方面亦公开继滇而起。袁氏方于三月二十二日明令撤销帝制,然仍恋栈大总统,而不肯引退。说者谓袁氏能以撤销帝制,尚未执错到底,然撤销帝制后,犹不肯放弃总统,可谓不识进退,我认为这是至当的批评。
〔38〕陆荣廷(1859—1928):字干卿,广西武鸣人。早年或从军,或混迹于绿林之中。1894年被招抚,任健字营督带、分统、统领。1906年,赴日本考察新兵教育。1911年6月,擢广西提督。南宁独立后,任副都督。次年任都督。1914年授将军府耀武上将军。督理广西军务。1916年,任贵州宣抚使、广东督军。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为元帅之一。1923年12月,被北京政府委任为广西善后总办。1924年9月被李宗仁、沈鸿英逐出广西,退居苏州,终老于此。
袁氏撤销帝制之后,滇、黔复提出总统退位的请求,接着广东上将军龙济光在革命军势力的胁迫下宣布独立,浙江将军朱瑞在军民的事变中突告失败,冯国璋乃于四月十八日提出八项条件,以图息争。这八项条件是:
(一)袁大总统仍居其位,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二)慎选议员,开设国会。
(三)明定宪法。宪法未定以前,适用民国元年约法。
(四)惩办祸首。
(五)各省及中央军队须以全国军队按次编号,不分畛域。
(六)去冬之各省将军巡按使悉仍其旧。
(七)滇事后派赴川湘方面北军全行撤回。
(八)开赦党人。
据冯的巧电中说:这八项条件未向各省电问以前,他已秘密商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以及蔡锷的同意,于是大多数省份均复电表示赞成。正在策商期间,北京以段祺瑞为国务卿的所谓责任政府于四月二十三日宣布组成,而蔡、唐诸君又驰电坚持请袁退位,冯乃对原条件略加修正,要在使袁暂负维持责任,迅筹国会锐进办法,一俟国会开幕,即行退职。冯电甫行发出,四川将军陈宧与川边镇守使刘锐恒〔39〕亦相继电请袁氏退位。此时,冯国璋、张勋、倪嗣冲联名邀请各省包括南军滇、黔、桂、粤名省选派代表赴南京开会,商决大计。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亦有电赞同此举,我乃派崔秘书廷献〔40〕代表前往。
〔39〕刘锐恒:生平不详。1914年11月,北京政府曾授予其陆军中将。
〔40〕崔廷献(1875—?):字文徵,山西寿阳县人。1901年辛丑科进士。1905年赴日本入法政大学留学。1906年回国,任山西法政学堂,并推为山西全省争矿代表。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山西内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代行民政长事。1915年12授中大夫。1917年任山西六政考核处处长。1928年任天津特别市市长。之后在山西从事修筑铁路及赈灾事务。
南京会议于五月十七日开始,因袁氏曾电冯、张、倪表示自愿退位,嘱与各省妥筹善后办法,于是首先讨论的就是总统退位问题。南军代表主即退,张、倪派主不退,冯派主缓退。商讨未获定论,而独立省份日益增多。此时除滇、黔、桂三省外,广东龙济光,浙江屈映光〔41〕(将军朱瑞失踪,被举为都督),已于四月间形式上宣布独立,陕西陈树藩〔42〕(驱走陆建章者),四川陈宧,湖南汤芗铭〔43〕亦于五月间先后宣布独立。张、倪坚主以南京全体会议名义挽留袁氏。因冯不愿出此,会议迄无结果,而袁氏于六月六日因病逝世。冯在这一阶段的手法,有相当收获,那就是因此造成袁死黎继,他取得副总统地位的有利情势。
〔41〕屈映光(1883—1973):字文六,浙江临海人。早年加入光复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代表。1913年任浙江民政长,次年改任巡阅使。1919年任山东省长。1926年任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1927年后,逐渐淡出政坛。晚年居台湾,一心事佛。
〔42〕陈树藩:(1885-1949):字柏森,陕西安康人。早年入陕西陆军小学,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陕西东路招讨使。之后任陕西陆军第三旅旅长,陕南镇守使,陕北镇守使,陕西护国军总司令,陕西督军兼省长。晚年闲居天津、四川、浙江杭州等地。
〔43〕汤芗铭(1885—1975):字铸新,湖北蕲水(今浠水)人。1903年癸卯科举人。曾入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赴法、英学习海军。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曾任海军统制萨镇冰参谋。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海军部次长。1914年署湖南巡按使,授靖武将军。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封一等侯。1917年后,依附直系,第二次直奉战争失败后去职。1930年北平召开扩大会,被阎锡山任命为湖北安抚使。抗战初期,一度充任北平伪维持会会长,后赴重庆。
袁氏所派的山西巡按使金永有一次曾开了一个已过曾参加革命者的名单,内有谷思慎〔44〕、续桐溪〔45〕、弓富魁〔46〕等三十馀人,咨我扣捕,交他审讯。我于扣捕以前都密告他们跑开了,以是金永对我深表不满。到了袁氏帝制运动末期,金永犹以他的十一营警备队的既有力量为未足,又请准中央在东三省招募胡匪,以壮其势。我对他这种不惜扰民以逞的举措,一再电京反对,此批胡匪方未来晋。金永对袁氏曾上了一个很厉害的奏折,详叙我在山西不利于袁之种种措施。其结论大意为:北方最不安于袁政者,为山西之民军势力;若不消灭山西民军势力,则我将配合反袁军事,由平绥路进攻北京,欲消灭山西民军势力,非将我撤职,无以为济。此奏折到袁氏手中时,袁已病笃,卧床而阅,未及看完,奏折即掉于地下。当时徐世昌、段祺瑞在袁病侧,劝其病愈后再为处理,袁氏从此即一病不起。此段事系段亲自告我者,当不为虚。段并曾对我说:如果项城那时看完这个奏折,一定要撤你职,下令讨伐你。
〔44〕谷思慎(1881—1945):字仲言,山西神池县人。早年加入哥老会,被推为龙头。1903年入山西大学中斋。1904年入日本明治大学政法科留学。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6年回国,被选为众议院议员。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在立法院任职。1941年晋绥边区召开临时参议会,被聘为参议员。
〔45〕续桐溪(1880—1926):字西峰,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人。1902年入山西大学,1906加入中国同盟会。旋归乡里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后,与弓富魁等组织代宁公团,任团长,率军攻占大同。民国成立后,被委为巡警道。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与陕西井勿幕共谋讨之。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任参议院议员。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国民军,任总参议。1926年病逝于天津。
〔46〕弓富魁(?—1938):字海亭,山西崞县(今原平市)人。青年时期以义侠闻名乡里。1911年太原起义后,与续桐溪等组织忻代宁公团,攻占大同。后不见容于阎锡山,避走保定。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第六路总指挥。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军长。1938年3月病逝于西安。
我事后想到一件事的因果关系,种下什么因,即要结什么果。袁世凯改行帝制有因,国人起而推翻帝制亦有因。辛亥革命推倒满清统治,由于同盟会自身力量不够,借重了汉族疆吏力量,其结果即种下汉人皇帝之因。幸而中国文化是民本文化,孟子所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7〕的道理深入人心,民主很合乎民本的心理,故一经变君主为民主,绝大多数的人谁亦不愿再倒退回君主的窠臼,以故袁氏称帝卒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
〔4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出自《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