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
首页 > 扬州画舫录 > 卷九 小秦淮录 广陵琴派

卷九 小秦淮录 广陵琴派

北柳巷在南柳巷之北,有董子祠①。先为正谊书院,明正德间改正谊祠祀汉丞相董仲舒,又贮《春秋繁露》一书。本朝圣祖赐“正谊明道”额,遂名“董子祠”。祠门临北柳巷下岸,路西二门南向,内建祭器库、宰牲堂、图书房、致斋所、资任堂、“博闻”“起道”二斋,外建下岸楼二进,以居道士。盐务于此建施药局,如古之买药所、和剂局之属。武生吴仕柏②,居董子祠,善鼓琴,日与徐锦堂③、沈江门、吴重光、僧宝月游,夜则操缦④,三更弗辍。扬州琴学,以徐祎为最⑤。祎字晋臣,受知于年方伯希尧,为之刊《澄鉴堂琴谱》⑥。次之徐锦堂,著有《五知斋琴谱》⑦,谓之“二徐”。若江门、重光,皆其选也。扬州收藏家多古琴,其最古者,惟马半查家雷琴⑧,内斲 “开元二年雷霄斲”。

【注释】

①董子祠:又名董子书院、广川书院。汉武帝时,董仲舒上三策,被任命为江都相。董子祠便是为了祭祀董仲舒而建,始建于唐朝,《书画谱》:“唐修董子祠在景州。”而后的元明都进行改建或重建,清朝时又重修过,吏部尚书管理直隶巡抚事李光地为重修董子祠撰词:“又能以扈从自请于天子,赐以额字曰‘阐道醇儒’。此千古之异数,而钺之勤恳,诚唉为可书也。”

②吴仕柏:名灴,江苏扬州仪征人,清代琴家,他与当时云集在扬州的各地名手相互研习练指。此时也正处于广陵派的鼎盛时期,“殚心琴学数十年,古谱雅操,靡不淹通精诣”。他吸收了《律吕正义》和王坦《琴旨》,编琴八十二首,名为《自远堂琴谱》,共十二卷。八十岁时在李廷敬的资助下,刊出了这部广陵派具有代表性的谱集,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③徐锦堂:广陵琴派先行者徐常遇的孙子,吴仕柏曾受艺于他。

④操缦:操弄琴弦。《礼记?学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⑤徐祎(yī):徐常遇之子。与兄弟徐祜继承家学并有所建树,曾轰动京师,两人被并称为“江南二徐”。

⑥《澄鉴堂琴谱》:作者徐常遇,字二勋,别署五山老人,精音律,为广陵派创始者。《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由徐常遇费一生心血编著的《琴谱指法》丰富修订而成,于1702年刻于响山堂,后又重刻于澄鉴堂,最终经其子徐祜、徐祎校勘成书传世。

⑦《五知斋琴谱》:清代以来流传最广的古琴谱。共8卷,前2卷为论琴文字,后 6卷为古琴曲谱,共收33曲。该书为清康熙间著名琴家广陵派代表人物徐祺编写,其子徐俊和皖人周鲁封编订成书。徐祺,字大生,号古琅老人。其子徐俊,字越千。两人曾四处游历,遍访名师,博采众长,成为清初独步琴坛的著名琴家。《五知斋琴谱》是徐祺早年游历燕齐赵魏及吴楚瓯越等地,对各家传谱的“可因”“可革”之处,精细推敲30余年,在清康熙六年(1667)编成。康熙五十八年徐俊从金陵到皖江,得周鲁封等人支持,由周修改汇纂,徐俊和黄镇校订,康熙六十年刻书,雍正二年(1724)成书。

⑧雷琴:唐代蜀中雷氏为制琴名家,雷氏所制之琴,称为雷琴。

【点评】

广陵派,古琴派别之一,创始者为江苏扬州琴家徐常遇,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该派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扬州古琴活动自唐宋以来,流传不绝,最盛于清代。清初以徐常遇、徐祺父子为代表的扬州琴家最为著名,操琴技艺精湛,还编辑了许多琴谱,流传下来的有徐常遇的《澄鉴堂琴谱》,徐祺父子的《五知斋琴谱》,吴灴的《自选堂琴谱》,秦维翰的《蕉庵琴谱》和僧空尘的《枯木弹琴谱》等。广陵派的有关情况从这段文字中便可了解,但是书中叙述有讹误。广陵派也是在继承明代琴派虞山派的基础上开创的,还有,当时人们盛赞的“江南二徐”是指徐祜、徐祎兄弟,并非徐祎和徐锦堂。到徐锦堂时,正是广陵派鼎盛时期,各地高手云集扬州,日夜操缦不辍,互相交流琴艺,培养了一大批如吴灴这样的名家,而《五知斋琴谱》的作者是广陵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徐祺,据说他为此“殚尽毕生精力,研求垂四十年”。

广陵琴派对后世影响颇大,在民国元年,一些琴家开始缅怀广陵之音,发起创建广陵琴社,但在抗日战争期间,随着扬州的沦陷而解体。直到1984年,广陵琴派才得到恢复,继续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古琴能手的重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