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
首页 > 扬州画舫录 > 卷十 虹桥录上 扬州菊花

卷十 虹桥录上 扬州菊花

六安秀才叶梅夫,善种菊,与傍花村种法异。不接艾梗①,不植籧篨②,先去蝼蚁、蚯蚓,荐食③诸病根,松青紫杞,都归自然。著有《将就山房花谱》,以色分类,如“铜雀争辉”、“老圃秋容”,皆异艳绝世。梅夫负性孤寂,酒后耳热,虽名花价值百缣④,持赠自若,若不屑与,虽重值,弗顾也。以独得之奇,思以种遍布天下。岁丁酉,来扬寓是园年余,土人多于其酒酣时⑤得之。至今尚传其种,然视梅夫所自植,色减其半矣。

【注释】

①艾梗:艾草的茎,多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老叶制成绒,供针灸用。古代常用艾梗作为嫁接的枝干。

②籧篨(qú chú):用苇或竹编成的粗竹席。

③荐食:不断吞食。

④缣(jiān):一种绢的名称,本义指双丝织成的细绢,古时多用作赏赠酬谢之物,后也用作货币。

⑤(tiǎn):取,探取,也有诱取之意。

【点评】

本书卷一写道:“傍花村人多种菊,薜萝周市,完若墙壁,南邻北垞,园种户植,连架接荫,生意各殊。花时填街绕陌,品水征茶。”沈学子大成诗云:“杖藜城外去,一径入烟村。碧树平围野,黄花直到门。乱鸦投屋脊,老悖系篱根。寂寞深秋意,王蒙小笔存。”看来,傍花村是个极爱种菊的村子,自古至今都极负盛名。

这两处比较,便可发现叶梅夫与傍花村栽种菊花方法的区别:叶氏嫁接菊花时不接在艾梗上,不植籧篨,这与一般花农养菊皆接以艾梗,取其干高而花多之法迥然不同,强调菊花自身的独立品性,如“干高不盈二尺,花头只留两三,专取淡逸之致,以瘦为得菊之本真”,得到的是独特的菊花品种,引领全新的审美风尚;而傍花村则是园种户植,连架接荫,强调丛植,开出的花一年比一年好便会满足。如此看来,一个是栽培创新,一个则是遵规守矩。从本质来看,两者的区别在于一是以菊为艺术,以菊为个人性情的象征,而另一个则是以菊为谋生手段,自然品位大不相同。

在园票一篇中,说到有一个叫扣子的园丁拜师于叶梅夫,尽得其法,遂成绝技。因此,扬州的菊艺也取其傲然独立之致,以清瘦为得菊之本,颇有声名。至今,扬州人仍喜爱菊花,每年都有赏菊花会,菊花的品种、风格也向多样化发展,而不只强调清瘦。扬州菊花的空前繁盛,究其原因,可能也离不开扬州人对新生事物乐于接受、善于学习的开放心胸。扬州的菊艺得益于叶梅夫,反过来,扬州人的热情好学也使叶梅夫的养菊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因而,扬州成了叶氏《菊谱》最早也是最好的实践种植栽培之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