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居扬州八大刹之首。寺之始末基址,郡志未经核实,故古迹多所重出。考志载天宁寺在新城拱宸门外,世传柳毅①舍宅为寺,寺有柳长者像。又传晋时为谢安别墅,义熙间,梵僧佛驮跋陀罗②尊者译《华严经》于此,右卫将军褚叔度特往建业请于谢司空琬求太傅别墅建寺。又《华严经序》云:“尊者于谢司空寺别造履净华严堂译经。”又曰:“寺西杏园内枝上村文思房有银杏二株,大数围,高百三十余丈,谢太傅别墅在此。”雍正间,徐太史葆光为题“晋树亭”额。又城中《法云寺志》云:晋宁康三年,谢安领扬州刺史,建宅于此。至太元十年,移居新城。其姑就本宅为尼,建寺名法云,手植双桧。又曰:“谢太傅祠,安故宅,内有法云寺,旧有双桧。”又《墨庄漫录》云:“扬州吕吉甫观文宅,乃晋征西将军谢安宅,在唐为法云寺,有双桧,建炎后遂亡。”又云:“按《十国春秋》:光献三年,海陵镇过使帅民兵入广陵,杨行密伏兵杀于法云寺。寺外数里皆赤。”又云:“寺有藏经院、释迦院。”又志乐善庵云,在大东门外天心墩。雍正十一年,尹公会一碑记云:“梵僧佛驮跋陀罗尊者译《华严经》于此。”《华严经序》亦云尊者别建履净华严堂。自谢太傅舍宅为寺,寺域甚广,墩列于前,亦属寺界。明嘉靖丙辰,漕院郑晓加筑城,始截寺前数百武③地于城内。
【注释】
①柳毅:传说为唐代儒生,曾传书搭救洞庭龙女,救回龙女后,龙王赐婚,但是他因家中已有订婚的妻子就拒绝了婚事。柳毅回到家后,在广陵娶了订婚妻子卢氏,才发现妻子就是当初所搭救的龙女。柳毅的故事出自唐代李朝威的小说传奇《柳毅传》。
②佛驮跋陀罗:是天竺国的得道高僧。在东晋义熙年间,他随僧人智严来到了长安,曾与唐朝的高僧鸠摩罗什、慧远讲佛论道,互相切磋交流。译有《华严经》。
③武:与尺、寸等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武代表半步。
【点评】
扬州的天宁寺为扬州八大古寺之首,天宁寺的修建在各种传说故事中有不同的记载。天宁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扩充,寺院的规模不断扩大,香火不绝,院内多植以树木,寺内布景很有特色。
按:诸说萃于一书,而天宁、法云、乐善分三地。于天宁曰跋陀罗译经于此,于乐善又曰跋陀罗译经于此,其同一也;于天宁曰尊者于谢司空宅造履净华严堂,于法云又曰谢太傅宅于此,尊者别建履净华严之堂,其同二也;于法云曰寺有藏经院、释迦院,而今之天宁寺旁兰若①内有藏经院,其同三也。据尹公一曰“墩列其前”,再曰“截寺数百武地于城内”二语,则乐善本在天宁寺址内已明。惟法云之于天宁,舍宅舍墅同,《华严》同,藏经同,而志中分为两地,未加考定,遂习焉不察②耳。以今考之,今天宁寺距拱宸门数武,门内为天宁街,长三百余步。法云寺后址居北柳巷之半,其半二百余步,合而计之,纵不过二百余步。今杏园、兰若为寺东西址,杏园距天心墩百数十步,由杏园至兰若二百余步,由此计之,约纵不过千步,横不过五百步。天宁居其北,乐善居其东,法云居其南,其实皆谢宅也。古之谢宅,当自法云起,至天宁止,并今之彩衣街之半、北柳巷之半,为民居者皆是也。今天宁、法云于晋为广陵城外地,自截入城后,人遂视天宁、法云为两地,且视天宁、乐善为两地也。又《晋书》有云:“太和十年,谢安出镇广陵之步邱,筑垒曰新城。”按《晋书》新城,当在今新城之东北隅,其半仍当在拱宸门外。古云水际之谓步,《太平寰宇记》云:江都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余里,今瓜洲渡江仅阔十里,对岸已是银山③。是则古之阔四十里者,凡今之高旻寺、扬子桥诸地,皆在江心。其扬州江岸,当距法云不远,而步邱亦当距法云不远矣。志云:“甲杖楼在步邱。”
【注释】
①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省略称谓,即指寺院。
②习焉不察:指已经习惯于某种事物的存在,而忽视了仔细观察,因此注意不到其中的问题。典出《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③银山:在今江苏省的丹徒境内,与金山相对,故称为银山。
【点评】
天宁寺位列扬州八大名刹之首,历史久远,修建过程也历经周折。随着历史的发展,天宁寺的名字也不断变更。在修建之初是东晋太傅谢安的别墅,太元十年(385),谢安在此安家,取名谢司空寺。义熙十四年,佛驮跋陀罗在这里译著《华严经》。这一年,寺名被改为了兴严寺。唐代曾改名为证圣寺、正胜寺。北宋政和二年,徽宗赐名天宁禅寺,宋高宗南渡时曾驻跸于此。元末,此寺几近坍塌。明洪武年间重建,仍取名天宁禅寺。清康熙帝六次南巡,均驻跸于此。两淮盐漕监察御史曹寅曾授命于寺中设局刊刻《全唐诗》、《佩文韵府》。乾隆二十二年,颁赐“江淮诸寺之冠”。
由于历史悠久,天宁寺几遭波折,在清咸丰年间被战火焚烧,同治年间得以复建,以后不断扩大规模,至宣统年间,恢复了原寺的面貌。该寺有五个寺门,在寺院的东西两廊都有配殿,因此民间有“一庙五门天下少,两廊十殿世间稀”之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寺院挪为他用,部分遭到损毁。直至1987年,该寺主体建筑群才得到恢复。现该寺为扬州博物馆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