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门城河两岸甃石①,上横巨木,架红栏为钓桥,桥外华表屹然,下为天宁寺大山门。第一层为天王殿,中供布袋罗汉②像,旁置魔魅③,作戏弄状。殿右设大画鼓④,左悬钟,古者钟楼用风字脚,四柱并用浑成梗木若散木⑤,不可低,低则掩,声不远,宜在左。寺廊下作平棋⑥盘顶,开楼,盘心透上,直见钟作六角栏干,则声远百里。是寺钟昼夜撞之,有紧十八慢十八之号。寺鼓在右,即宋孚禅师闻之悟道处。钟鼓楼旁,矗两宝刹,高数丈,剪彩为幡幢⑦。
【注释】
①甃石:甃(zhòu),以砖瓦砌的井壁。甃石,垒石成壁。
②布袋罗汉:名契此,号长汀子,五代后梁时期的僧人。他每次出门化缘都会身背布袋,被人称为“布袋和尚”。他在坐化时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被人认为是弥勒转世。后来各寺庙天王殿中所塑的弥勒像,相传都是他的塑像。
③魔魅(mèi):妖魔鬼怪,魔鬼。
④画鼓:上有彩绘的鼓。
⑤散木:不成材的树木。
⑥平棋:即现在所说的天花板。
⑦幡幢:又叫幢幡,特指古刹寺庙上的幡。幡,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幢,指的是一种木竿,用来支撑帐幕、伞盖、旌旗等。
第二层大殿上置白石香炉莲炬,高与殿齐,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①,或衣云衲②,倚竹杖,横梵书贝帙③;或抱膝耸肩,状若鬼王;或闭目枯坐万山中;或长眉拂地,侧膝跣足;或面目羸瘦,神清气足;或着水田衣趺坐④,意思⑤萧适;或芒鞋竹杖,伛偻如老人形;或四体毛生,仪貌间别⑥;或轩鼻呴口⑦,手捻数珠⑧,坐娑罗树下;或亢眉瞪目;或挥扇坐槎枒树下,丰骨清峭;或鸡皮骀背⑨,两手有所事,如抓蚤扪虱;或被袈裟执经,宛然僧相;或合掌而坐;或被衣挥扇;或髯而长;或陋且怪,而焚香捧经之僧隅坐焉,所谓十八应真⑩也。殿后供大悲千手眼菩萨像,螺髻缨络,足履菡萏。
【注释】
①梵相:指佛像。
②云衲:僧衣。
③贝帙:指装佛经的匣子。
④水田衣:即袈裟。用多块布片拼接而成,形似稻田的平铺画,故而得名。趺(fū)坐:佛教徒盘腿打坐。
⑤意思:这里指神态和表情。
⑥间(jiàn)别:小差别。间,小的缝隙。
⑦轩鼻呴(xǔ)口:张大鼻子和嘴巴呼吸空气。
⑧数珠:也称念珠、佛珠,是佛教徒诵经时用来摄心计数的串珠,多为一百零八颗。
⑨骀(tái)背:即驼背。
⑩十八应真:即十八罗汉的佛教称谓。应真,佛教语中指罗汉。
第三层中供阿弥陀佛,佛火炎上如凡火状①。下陈经案香盆,为万寿经坛。第四层后楼三层,楼下为方丈,中为僧房,上为万佛楼,计佛万有一千一百尊,佛形大小不一,小者如黍米半菽,眉目口耳,螺髻毫相,无不毕具。郡中三层楼以蕃釐观弥罗宝阁为最,是楼次之。楼旁列两小殿,供白衣大士、文武帝君像。两廊百数十楹,皆供诸天②佛号及道人俞普龙像,而柳毅像至今无考焉。
【注释】
①炎上:火向上燃烧。凡火:世俗人的情感欲望。
②诸天:众护法天神。
【点评】
扬州八大刹之首的天宁寺,不仅在佛教文化上有重要的地位,在殿堂建筑、佛像雕塑上也有独到之处。从建筑布局上来看,前面的大殿为单层,后面藏经楼、万佛楼为二层、三层,分层的建筑和重叠式的结构富于变化,寺内各种雕像陈列有序,使得天宁寺这座建在平原的寺庙也显得气势恢宏。另外,它的雕塑艺术也独具特色。李斗在这段文字中不惜笔墨,详细描绘了十八罗汉栩栩如生的神态,及各层各室中雕像的摆列位置,对每层楼的作用功能等也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充分展示了天宁寺雕塑艺术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