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南门至北大街,三里半,近南门者谓之南门大街,近北门者谓之北门大街,中谓之院大街。自南门始,路东为南门左城脚、薛副使巷(巷内右通旧城东南隅无名小巷,出左城脚,左折为孔北海祠,通宋家桥,中有街通寿安寺)、寿安寺巷(巷右折通孔北海祠,左折通粉妆巷)、堂子巷(有西雷坛,直通卸甲桥)、禾嘉巷(通张家桥,巷内路北为缸巷、粉妆巷,出常府巷至常府桥、永丰巷,通小东门左城脚)、路西为南门右城脚(通水关内义济桥,右折菊巷,巷路西为庆馀街及城西南隅无名街巷,中有扬州卫署)、新桥(为新桥西街,路南为菊巷及城西南隅,路北为都府引道,街竟右折,为白果树巷),以上为南门大街。十字路口,街东为甘泉县街,街西为太平桥(桥上有华大王庙)。直街以下,路东为李府巷、拈花庵巷、牛录巷(中有例谷仓,巷竟为毓贤街)、乌衣巷(巷竟为纪家湾)、安定书院、曾家园(通三元巷)、盐院署(署前有薰风巷,署东有观风巷),路西为通泗街(与牛录巷①口对,桥通南小街)、三节门(亦名清白流芳,以枋楔额名)、文津桥②(过桥即府学)、三板桥巷(通中小街),以上为院大街。十字路口,街东为大东门大街,街西为开明桥③(过桥即县学)。直街以下,路东为正谊巷(左折小街通忠义关帝庙巷,右折材官巷,出大东门大街,直通大东门右城脚无名街巷),关帝庙巷、北门左城脚巷,路西北门右城脚(通北水关奎桥,左折为北小街)。以上为北门大街,至此抵北门,三街竟于此。
【注释】
①牛录巷:牛录是清代八旗兵制中的建制之一,规定每三百人为一牛录。顺治三年,清兵攻入扬州时,曾按牛录在此驻扎,因此得名。后谐音讹为牛肉巷。
②文津桥:明弘治九年,为了通经府学,扬州府同知叶元在市河上建此桥。万历十三年,巡盐监察御史蔡时鼎在桥上新增建文昌阁,用来祭祀文昌帝君。现此河已干涸,铺成马路,桥已埋入地下,文昌阁仍立于地上。阁高三层,形状类似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是扬州重要的旅游景点。每至节日,阁上华灯齐放,非常美丽壮观。
③开明桥:据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记载,此桥为唐代扬州二十四桥之一,跨度长,东西跨市河上,桥上都建有楼房,用来作为花市。此桥现已经不存在了。
大东门至西门,一里半,近大东门者谓之大东门大街,近西门者谓之西门大街。自大东门始,路南为大东门左城脚巷(城脚巷名有九)、盐院东、同仁牌楼巷、院大街、中小街、江都县西街、系马桩、西门右城脚巷,路北为大东门右城脚巷、材官巷、北门大街、北小街、县学、叶家门楼(俗名十八湾)、四望亭①(通双井)、旧书院(即维扬书院旧址)、郑家楼(内有螃蟹巷②、洩水汪)、西门左城脚巷,至此抵西门,二街乃竟。
【注释】
① 四望亭:《万历江都县志》引宗《宝祐志》载:“四望亭在州治南,宁宗嘉定年间,特授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事崔与之建。”也有文献记载说,该亭又名魁星阁,为县学的一部分。魁星即奎星,二十八宿之一,主文昌之事,故而文人多建阁供奉。该亭曾作为太平军的瞭望台,窥伺城外清军的动静,因此被众人所熟知。有一首民谣唱道:“四望亭,三层阁,站在亭上探马脚。马脚到,吹角号,打得清军往回跑。扬州城有红头军,吓得清兵不敢到。”该亭用砖木修建而成,很有古典风味,亭共有八面三层,檐角系有风铃,风过铃声悦耳。该亭现存,与南面的文昌阁遥相呼应。
②螃蟹巷:据《江都县志》载,此巷有一姓尼的居民获一只蟹,不忍杀死,放养家中。一个多月后,尼某被其妻与奸夫杀害,埋于床下。审理此案时,螃蟹缘阶而上。县令命人随蟹至尼某床下,于是真相大白。后人以砖刻蟹于墙壁,此巷遂名螃蟹巷。
南水关至北水关市河,东岸直街为南门、盐院、北门三大街,西岸直街为南中北三小街。小街自南门之菊巷口起,迤北路东为太平桥、通泗桥(南小街止)、文津桥、三板桥、开明桥(中小街止)、奎桥(北小街止),路西为卞公祠、古巷(通里街孙官人巷,巷竟为白果树巷)、石狮子巷(巷有关帝庙,左折出府照壁)、府东圈门(府西直街入鹅颈项湾,至升平街口,对过为杨家庙,通西街,由府西右折为府西街,有邗江书院课士堂、观音寺、旧柳巷及城西城脚无名街巷)、清军署府学(府学右为江都县,县右为县西街,对过县丞署、城隍庙、禹王庙、石塔寺①,通府县两西街,路西为张回巷②、梅家巷,通系马桩)、县学、西方寺巷(内通北王巷)、东岳庙街(通双井),均右折至奎桥,三小街乃竟。
【注释】
①石塔寺:此寺建于晋代,名惠昭寺,又名蒙因显庆禅院,唐乾元年间改名木兰院。淮南节度使王播曾在寺内壁上题诗。在这里曾流传过碧纱笼的故事,而木兰院也是因为该故事出名。唐开成三年,为供养古佛舍利,在院内建了一座石塔,该寺就改名为石塔寺。至南宋嘉熙年间,该寺与塔迁至此处。
②张回巷:相传明嘉靖昭通将军张忻居于此地。张忻是回族人,因屡立战功,皇上封为将军,赐汉姓张。
小东门城脚至大东门城脚有九条巷,其上有两层街,自小东门右城脚起,为兵马司巷、头巷、二巷、三巷(内有真武庙)、四巷、五巷、六巷、七巷、八巷、九巷,抵大东门大街。上一层街自小东门大街起,路西为糙米巷,旌忠寺巷①(俗传梁昭明太子著《文选》于此,因于寺后建楼,额曰“梁昭明太子文选楼”。按是地昔名曹宪巷)、仁丰里孝子坊、三元巷②、杨府关帝庙③(内有三绝碑在志,旁有火星庙,一名德星街),右折抵大东门大街。上二层街自小东门大街起,路西为李府巷、拈花庵巷,过小司徒庙、毓贤巷④、九莲庵巷,过纪家湾、曾家园、同仁牌坊、观风巷⑤,右折抵大东门大街,以上皆旧城街巷。
【注释】
①旌忠寺巷:该巷以旌忠寺得名。旌忠寺始建于南宋成淳年间,初名寂照院,后来为祭奠岳飞,歌颂其精忠报国的气节,皇帝赐名旌忠。在旌忠寺的后面曾修建过一座文选楼,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实际上该楼应该是隋秘书学士曹宪传授、注解《文选》的地方,并非萧统编辑《文选》之处。曹宪,扬州人,著有《文选音义》。李斗亦称此巷原为曹宪巷。后人因曹宪而附会为萧统编《文选》于此。
②三元巷:明代初年为纪念王昂、李易、吕溱三位宋代状元,在巷口建状元坊。此巷遂名三元巷。旧时扬州通亲花轿必经此,以博“连中三元”之吉兆。今已拓为三元路。三元指的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殿试的状元,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叫做“三元及第”,是科举考试的最高水平。
③关帝庙:此庙有名在于有一座英济王碑,苏昌龄撰之,冯子振润饰完成,赵孟頫题书,三人俱为元代名人,在他们所精通的领域造诣极高,很少有人能及,三人联合而造的王碑,更是无人能及,故而称为“三绝碑”。
④毓贤巷:毓贤,有培养贤人之意。这条街因清代著名的安定书院坐落于此而得名。
⑤观风巷:相传清代钦天监在此观风望气,因此这条巷被命名为观风巷。
新城东关至大东门大街,三里,近东关者谓之东关大街①,近大东门者谓之彩衣街②。自东关始,路北为便益门大街③(街东皆城脚无名小巷,街西为仁寿庵巷、草巷,一名张家桥、姚家巷、刘家巷,抵便益门,以上凡街西之巷,皆通二郎庙)、宗家店、二郎庙神道④(庙东为兜兜巷、汪家祠堂,西通万家园)、哑官人巷、剪刀巷(通万家园)、疏理道(直路至准提庵,庵东为万家园,西为小关帝庙、昙花庵,庵后为光景好,皆通广储门大街、疏理道右折为后街,通安家巷),过臣止马桥⑤、广储门街⑥口(街抵广储门,街东为安家巷、留佩对过巷,西为安家店巷、广涛巷,内为樊家园,通天宁门大街)、百岁坊(即弥陀寺巷)、天宁门街口(街通天宁门,街东小巷通弥陀巷⑦,街西为磨坊巷,通姜家墩,墩下无名小巷,北至城脚,西至河边)、姜家墩,抵大东门钓桥,路南田家巷⑧(河下街由此始,右折通琼花观巷⑨)、古家巷、羊巷(通芍药巷⑩,二巷相通处名银锭桥)、问亭巷(通财神庙小巷,出观巷,西通盐义仓)、观巷(直通罗湾,右折地官第,左折琼花观)、马监(通三祝庵,街西为礼拜寺巷)、施家巷(通三祝庵桥)、薛家巷、万家巷(通斗鸡场)、北圈门(即运司前)、北柳巷口(一名龙背)、董公祠、坡儿下,抵大东门钓桥,街竟于此。
【注释】
①东关大街:东关大街是扬州城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东至古运河边,西到国庆路,原存街道的路面是用长条板石铺设而成,是扬州的水陆交通要塞,也是扬州的商业、宗教、文化、手工业中心,汇集了当地传统色彩浓厚的手工技术、特色小吃、工艺品等,因其东临古运河的东关城门而得名。该街现存。
②彩衣街:街上多为制作各种彩色服装的衣局,因以得名,是当时比较繁华的商业地段。现今是扬州老城区内主要街道之一,也是扬州传统风貌保留较完整的历史地段之一。
③便益门大街:扬州内有新旧两城,新城北门为便门,因其方便舟楫来往,给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百姓获益颇多,故又称便益门。此大街因门得名。大街分内、外街,是比较繁华的商业街。
④二郎庙神道: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载,隋代赵昱与赵冕斩杀大蟒为百姓除害,后人为之立庙祭祀,称为二郎庙。庙南为神道,有居民住此,遂以此为巷名。
⑤臣止马桥:这是一座旱桥。相传在明正德四十五年,武宗南巡下扬州,经过此地之时,文武百官在此等候下马迎驾,因此得名。又名止马桥,后讹作陈芝麻桥。
⑥广储门街:清雍正年间,在城外梅花岭下建有广储仓,从该仓运粮都从新城镇淮门出,镇淮门遂称广储门。运粮的街道也因此得名,城内为广储门内街,城外为广储门外街。今内街仍称广储门街。
⑦弥陀巷:又名弥陀寺巷。此巷中有“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故居,名“朱草诗林”。房屋坐北朝南,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结构。
⑧田家巷:这里是明朝崇祯皇帝的田贵妃故居“田皇亲花园”,因以得名。田贵妃闺名田秀英,西安人,居扬州。
⑨琼花观巷:因琼花观坐落于此而得名。琼花观始建于汉代元延二年,称“后土祠”、“后土庙”。宋政和年间,徽宗赐名“蕃釐观”。宋时观中有琼花一株,欧阳修守郡时筑无双亭,此观遂以琼花驰名,俗称“琼花观”。琼花观街现拓为琼花路,遗址在今扬州第一中学校内。
⑩芍药巷:“扬州芍药天下冠”,扬州的花市遍布各地,花之多姿,观花也是各有门道,文人喜欢对花吟诗作对。这条巷也因为广种芍药而得名。市内多处地方以“芍药”取名。
龙背:是一个斜坡,因为形状像龙脊而得名,在北柳巷北段,今坡势尚存。
董公祠:董仲舒的故宅,他曾任江都相,后人在这里为他立祠祭祀。
阙口门①至小东门大街,三里,近阙口门者谓之阙口大街,上为左卫街②、多子街③,抵小东门街。自阙口始,路北为河下街宏文巷、崇德巷、北始巷、井巷(皆通流水桥)、皮市口、方家巷(通石牌桥)、刘家巷、打铜巷、辕门桥④口、大儒坊⑤口,路南为河下街堂子巷、油坊巷(通刘备井)、南始巷(通洪水汪⑥)、蒋家桥、五城巷(皆通丁家湾)、三十家(通三元宫)、傅家店(通苏唱街)、史家店、青莲巷⑦(通犁头街)、砖街头(街东为犁头街、苏唱街、羊肉巷、演法庵巷,右折万安宫,左折引市直路,李官人巷,出河下街,仓巷,在引市路东。街西为达士巷,右折官沟头,出木香巷,抵河下街,出连城巷,抵埂子上)、十三湾(通达士巷,出埂子上)、埂子口,至小东门钓桥,街竟于此。
【注释】
①阙口门:阙,同“缺”,指的是物体上少了一块而形成的缝隙。相传古代战事的突破口叫做阙口,明朝筑新城时开通的通济门,被称为阙口门。阙口门所在的大街也因此而被命名为阙口大街。
②左卫街:明代扬州卫指挥使司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守御千户所,左千户所设在城东,后人以此为街名。此处系商业、金融繁华所在,多商店、钱庄。
③多子街:即缎子街。是扬州城内一条重要的大街,街道两侧绸缎店面林立,名“缎子街”,后因忌“缎子”与“断子”谐音,故改名多子街。
④辕门桥:清初,为增加防卫,教场驻兵在兵营四周开挖壕沟,其中南壕正好与辕门相对,就在壕站架桥以便出入,故而命名为辕门桥。此处亦为繁华闹市区。
⑤大儒坊:此巷在董仲舒故居的南面,此名取自扬州知府汪懋麟咏董仲舒诗句:“大儒不能用,方士何为欤”,遂名大儒坊,用来表示对大儒董仲舒的敬仰尊重之意。
⑥洪水汪:又名红水汪。传说清兵屠城时,在这里杀人无数,因此处低洼,南方又多雨,雨水与血水汇积于此,洼中水都成红色,人称红水汪。一说此处是因发大水时,积水成汪,故名洪水汪。
⑦青莲巷:唐代大诗人李白,别号青莲居士,传说李白曾来扬州游历,在此处停留,故以其别号“青莲”称巷名。
钞关①至天宁门大街②,三里半,近钞关者谓之埂子上③,上为南柳巷、北柳巷④,至天宁门,谓之天宁门大街。自钞关起,钞关署东为河下街⑤,西为埂子上。路东为达士巷、连城巷(通达士巷,出砖街)、多子街口、新盛街口(南柳巷与教场⑥相起止。盖教场以新盛街为前街,贤良街为后街。南柳巷为西营外一层,永胜街为东营外一层。新盛街北松风巷通教场,直街通三义阁⑦,阁通打铜巷,东折而北,通永胜街,抵古旗亭⑧)、贤良街⑨(直路至南圈门口,运司署⑩与北柳巷相起止。贤良街为运司前一层,彩衣街为运司后一层。南圈门至北圈门为运司街,大儒坊至龙背为北柳巷。运司圈门三:南圈门外直路至教场、辕门桥,通多子街,西折为古旗亭,东折为贤良街;北圈门内探花巷通斗鸡场,门外出彩衣街;东圈门直街通三祝庵桥、地官第,出观巷,路北小巷皆通东关大街,路南小巷皆通黄家园、古旗亭、湾子上),彩衣街口至天宁门大街,路西为龙头关巷(内通外城脚,至小东门钓桥)、小东门口(过此入大儒坊,名南柳巷)、水巷、董公祠、坡儿下(通大东门钓桥)、磨坊巷(在天宁门街),至天宁门,街竟于此。
【注释】
①钞关:明朝初年,发行钞票,但钞票与铜钱银两相比信誉不高,百姓不愿意使用。宣宗年间,在天下设七所钞关,专用钞票纳税,扬州为其中之一,故在新城挹江门设钞关。后虽废除钞票纳税,但钞关之名沿用。此处为往来船舶必经之地,颇为繁华。
②天宁门大街:原为天宁街,因临天宁寺得名。后明新城拱宸门亦名天宁门,此街遂称天宁门街。
③埂子上:开挖小秦淮河时堆土形成长埂,后称埂子街,是扬州商业繁华的地方。
④南柳巷、北柳巷:二巷位于小秦淮河东岸,因植有成排的柳树而得名。
⑤河下街:因其地近古运河边,故而得名,后分为南河下、北河下。
⑥教场:是兵团中士兵平时习武操练的地方,后沿用其名。其地因曲艺演出集中而著名。
⑦三义阁:原为道教寺观,建于元代。在寺观的后面有一条后街,后街以观得名,为扬州经济繁华的场所。
⑧古旗亭:传说此处原为明代扬州卫祭旗的地方,故而得名。一说旗亭为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有旗鼓,故名。
⑨贤良街:取名清代知府汪懋麟咏董仲舒诗“孝武策贤良,首举董仲舒”句意,以示敬仰。此街已拓为萃园路。
⑩运司署:因明清盐运使司署驻于此处,故以名街。今已拓为国庆路中段。
龙头关:原挹江门西城墙下有个拱门水关,西城城内有水关桥,桥下两侧各放置一个龙头石刻,龙头关在小秦淮河的南端,故而得名。
钞关东沿内城脚至东关,为河下街。自钞关至徐宁门①,为南河下;徐宁门至阙口门,为中河下;阙口门至东关,为北河下,计四里。自钞关始,路北为木香巷(通官沟)、李官人巷②(通引市至万安宫)、黄家店、高家店(皆通仓巷)、居士巷③(内有花园巷、大树巷,通离明宫)、徐宁门街口、樊家店(通徐宁门大街)、双桥巷(一名杨胡子巷,中有古墓道,砖桥二,相距三武,江春名之曰三步两个桥,刻石嵌桥旁砖墙上,巷通油坊巷、徐宁门大街)、达士巷(通油坊巷)、阙口门街口、石将军巷④(北通诸葛花园,南通流水桥)、元老府、穿店、夏家店(皆通安乐巷)、田家巷(此即琼花观街,街北为古家巷、芍药巷,街南为小安乐巷、大安乐巷、井巷),至东关,街乃竟(路南皆通城脚之无名小巷,不必备载)。
【注释】
①徐宁门:明新城的四周都开有便门,供百姓出入方便,新城南面的便门为徐宁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唐代诗人徐凝,改为徐凝门。徐凝曾写下著名诗篇《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后两句脍炙人口,广为后世传诵。
②李官人巷: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来扬州游历,历经三处地方,这条巷子是他游览的一个去处,因以得名。
③居士巷:此处也为李白游经的地方,以其别号青莲居士得名。
④石将军巷:旧传巷中墙壁上嵌有武将石像,以镇邪恶,故而得名。
徐宁门至罗湾止,计二里。由徐宁门至蒋家桥,为徐宁门大街,由蒋家桥至罗湾,为皮市街①。自徐宁门始,路东为樊家店、杨胡子巷(巷西口即名双桥巷)、土地堂(巷通刘备井)、洪水汪巷,东折火星庙巷(中有虚净庵,通蒋家桥),北折蒋家桥(扬州有“三山不出头”②之谚,谓康山、巫山、倚山也。康山在江春家,巫山在禹王庙,倚山在蒋家桥东酒肆内,肆名倚山园,今改茶叶肆),入皮市街(近南者为南皮市,近北者为北皮市)、弥勒庵桥口(桥旁有李亚仙墓)、二巷(通弥勒庵桥)、兴教寺街口(寺北有东隐庵,中有唐人石幢)、小安儿巷(通安乐巷),抵罗湾。路西有南河下口、花园巷、刁家巷(通坡儿上、方家巷,南折大树巷,出仓巷,北折蒋家桥斜路,由坡儿上,至如来柱,出丁家湾)、描金巷(通蒋家桥),北折蒋家桥(是地三叉,西折为丁家湾,路南为如来柱、离明宫、三元宫、土地庙巷,路北为五城巷、三十家、傅家店。至此,地名苏唱街,分为三支:一支直出砖街,一支入青莲巷,出犁头巷;一支入后街,出离明宫。其离明宫直街,通居士巷。路西为井厅,通厨子庵,中有泉清洌),入皮市街、风箱巷(通石牌楼)、宛虹桥口(中有都天庙,出湾子上)、真君殿巷(通板井,出湾子上)、板井(内为灯草行)、东岳庙后巷(通洗马桥),抵罗湾,街竟于此(罗湾上接观巷,下通湾子上,新城斜街惟此)。
【注释】
①皮市街:此处在元代时还是郊外,明代建新城,被圈入城中。到了清代,商人在这里进行皮货交易,形成皮货街市,按照经营皮货的种类分为南北皮市街。南段以卖皮衣帽、毯褥等软件皮货为主,北段以卖皮带、皮靴等硬件皮货为主。
②三山不出头:这是扬州当地的一句谚语,在扬州建筑之中以园林为最,此谚语也与园林内的布景假山有关,相传扬州园林之中康山、巫山、倚山这三座园林中的假山都不高,没有高过层楼高阁,故有“三山不出头”之语。
湾子上①为城中斜街,自罗湾起至打铜巷止。路东为小安儿巷,过洗马桥,为东岳庙东首巷(通板井)、马市口(东通皮市,西通石牌楼)、萧家巷中(为萧家井,通皮市街)、石牌楼、刘家巷(通左卫街)。路西戴家湾(过太平巷),过洗马桥、淘沙汪(汪在东岳庙照壁后,通玉井、古旗亭)、玉井巷(中有泉清洌)、火星庙巷(通夹剪桥,出永胜街)、饺饵巷、明瓦巷(皆通永胜街打铜巷)、三义阁神道,入打铜巷,出左卫街而竟。新旧二城斜街,惟湾子上一街如京师横街,斜街之类,盖极新城东北角至西南角之便耳。其罗湾上无斜街,打铜巷下则有犁头街,过砖街、达士巷,出埂子上,抵钞关,凡此皆新城街道也。
【注释】
①湾子上:是新城的一条斜巷,此街自新城东北至西南。东北可至运河码头,西南可过钞关至广陵驿,是报马必经之道。此街为繁华街道,街道两旁开有很多手工作坊。
【点评】
这十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乾隆年间扬州城的城市、关津、公廨、里井、曲巷、通衢等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文中所介绍的一些景点和历史名巷,李斗并非亲自游走,而是根据刘茂吉所绘《扬州两域图》括其大概。此书的介绍没有《扬州两域图》中描写得入微,但是对景物的大体轮廓有精细的概述。
扬州城池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变迁,格局不定。至明代筑新、旧两城,格局才得以基本确定,清代及民国均沿用明代城垣,至1951年拆除全部城墙,修筑马路。虽历经时代风雨的洗涤和变更,如今的扬州旧城内很多建筑街道仍保留原有的风貌。睹此一幅“两城图”,也可见扬州的昨日今朝了。
从这些文字不难发现,扬州城巷子五花八门,确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巷城”。街巷纵横,数量很多,全城区大约有600多条街巷,几乎每隔20米就有一条街巷。有的街巷很长,有1公里左右;有的街巷极短,才20米。古代街巷一般都不宽,在3米左右,最窄的只有70厘米,于是就有了“一人走路一人让”的俗话。而这些小巷蜿蜒曲折,巷巷相连,又巷巷有别,一走入其中,如果不是本地人,就好比落入迷雾阵中,四处碰壁,很难分辨方位。
扬州的街巷中蕴藏了丰富的历史和传说,几乎每条街巷的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有关名臣将相,或有关历代文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