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
首页 > 扬州画舫录 > 卷九 小秦淮录 缎子街

卷九 小秦淮录 缎子街

多子街即缎子街,两畔皆缎铺。扬郡着衣,尚为新样①。十数年前,缎用八团②,后变为大洋莲、拱璧兰。颜色在前尚三蓝、硃、墨、库灰、泥金黄,近于高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③,以福大将军征台匪时过扬着此色也。每货至,先归绸庄缎行,然后发铺,谓之抄号。每年以四月二十日为例,谓之“镇江会”。

【注释】

①新样:时尚、新颖的花样。指扬州经济繁荣,民众所穿衣物引领当时的潮流。

②团:量词。用于成团的事物。

③福色:取名于福大将军平时衣着打扮的颜色。福大将军即福康安,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曾于乾隆中叶以大将军的身份平定台湾,影响力较大。

【点评】

清代的扬州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十分繁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衣着开始有了较高要求。缎子街除了当地纺织的一些产品外,还有大量从外地输入的高级货品,当地人开始在这里购买自己需要的货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地商户到扬州批发最新花样的绸缎、衣物,因此扬州服装的款式也成为引领潮流的先锋,需求的增多使得在缎子街一带聚集了许多绸庄缎行。相传,原本这条街是人们根据绸缎这一意象命名为“缎子街”的,但发现生意倒不如之前,究其原因,却是“缎子”一词谐音“断子”,让人们心中产生一些忌讳,没人愿意去那里买绸缎。随后,一位聪明的商人不甘生意的冷落,借助扬州方言“缎”和“多”音近的特点,将“缎子街”改为“多子街”,时间久了,名声也大起来,来这里买绸缎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在逢年过节、新婚嫁娶等添置新衣之时,绸缎生意就更加繁盛。更有甚者,新娘的花轿也要绕道到多子街走一圈,祈求日后多子多福。真可谓是“一字千金”,改了一个字,就拯救了一条商业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