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在蜀冈上。《寰宇记》①曰:邗沟城在蜀冈上。宋庆历八年二月,庐陵欧阳文忠公继韩魏公之后守扬州,构厅事于寺之坤隅②。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名曰“平山堂”。《寄魏公书》有云“平山堂占胜蜀冈,一目千里”,谓此。此时公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湖折荷花,遣妓取花传客。事载诸家说部中③。嘉祐初,公迁翰林学士,知制诰。新喻刘敞知扬州,有《登平山堂寄永叔内翰》诗,公与都官员外郎宣城梅尧臣俱有和诗。八年,直史馆丹阳刁约自工部郎中邻府事,堂圮复修,又封其庭中为行春台,察访使钱塘沈括为之记。熙宁四年,苏文忠公过广陵,有《会三同舍》诗。登州王居卿知扬州,文忠去杭州知密州任,过扬州,有平山堂唱和诗。元丰三年,自熙城移守吴兴,过扬州,有《西江月》词。盖距颍州陪宴时将十年。公卒于熙宁五年,故有“三过十年”之语④。及元祐七年,文忠知扬州半载,改兵部尚书,有《游蜀冈送李孝博》诗,独无平山堂诗,后人疑其集中失载。
【注释】
①《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二百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②坤隅:西南方。主要以坤来定向,坤在后天八卦中处于西南位置。
③“事载”句:此段故事载于宋代叶梦得所著《避暑录话》中。
④三过十年:语见苏轼《西江月词》:“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
绍兴末,堂圮。隆兴元年,长兴周淙由濠梁守进徽猷阁帅维扬,复修,鄱阳洪迈为记。淳熙间,龙图赵子濛加修,承宣郑兴裔更创而大之。开禧间,堂圮。其间郭倪知扬州,吏部阎苍舒赠诗云:“平山堂上一长叹,但有衰草埋荒丘。欧仙苏仙不可唤,江南江北无风流”是也。嘉定三年,大理少卿赵师石除右文殿修撰,起帅维扬复修。宝庆间,史岩之加修。绍定四年,李全①宴北使于是。景定初,李庭芝主管两淮制置司时,元兵至,构望火楼②于是,张平弩以射城中。庭芝乃筑大城包之,名曰平山堂城③,自是平山堂入城中。鲁瑛谓淮东扼要有六:海陵、喻口、盐城、宝应、清口、盱眙,皆以扬州为根本。根本之地,蜀冈也。扬州城隍杂见于《寰宇记》、《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名胜志》、《宋名臣言行录》诸书,陆无从考之甚详,而贾秋壑所谓包平山而瞰雷塘者,仅传李庭芝平山堂城,余概不可得而考。
【注释】
①李全:原为“红袄军”首领之一,宋朝曾授给李全京东路总管称号。后投降蒙古。红袄军指中国金末山东、河北农民起义军。在蒙古侵金的同时,山东、河北地区的人民举行反金起义,起义者穿红袄做标记,故名“红袄军”。
②望火楼:瞭望塔,一种军事建筑。
③平山堂城:开庆元年,李庭芝在原贾似道修筑的“宝祐城”西增筑了一座平山堂城,以抗蒙古军队。
山堂历元明两朝,兴废亦不得其详,惟元季孝元诗有“蜀冈有堂已改作”句,舒诗有“堂废山空人不见”句,赵汸有《登平山堂》诗,迨前明诸家诗文,多不及此。万历间,乌程吴平山领郡事重修,司李章邱赵拱极为记。
本朝康熙元年改为寺,十二年,山阴金长真镇知扬州府事,舍人汪蛟门懋麟修复平山堂。堂之大门仍居寺之坤隅,门内种桂树,缘阶数十级上行春台,台上构厅事,额曰“平山堂”。时萧山毛奇龄、宁都魏叔子、郡人宗观及长真、蛟门皆有记。会太守迁驿传道,十四年过郡。蛟门拓堂后地建真赏楼,楼下为晴空阁,楼上祀宋诸贤,堂下为讲堂,额其门曰“欧阳文忠公书院”。乾隆元年汪应庚重建,增置洛春堂,又于堂西建西园。自是改门额为“平山堂”,书院之名始革,此山堂兴废之大略也。本朝圣祖赐“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匾,上赐“诗意岂因今古异,山光长在有无中”一联,“时和笔畅”四字,临定武兰亭卷、梅花扇生秋诗草书一卷,今皆石刻供奉山堂中。
【点评】
这一篇文字将平山堂的兴建、发展以及所受的磨难介绍得十分详细,并通过平山堂的兴废向人们介绍了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和历史事件。可称其为“平山堂史话”。
平山堂位于今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中峰大明寺内。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当时任扬州太守的“文章太守”欧阳修,欣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如今平山堂上还有一块横匾,上写“远山来与此堂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如今登上平山堂,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隐约可见远方的一带远山,确实能感受到文忠公当年的心情。后来的平山堂是专供士大夫、文人吟诗作赋的场所。宋叶梦得称赞此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平山堂在元代曾一度荒废,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重新修葺。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平山堂毁于兵火,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
平山堂上还有一副巧妙的楹联值得一提: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幅对联分别摘自宋代四位名家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和苏轼《放鹤亭记》四大名记中的名句,用来形容平山堂可谓妙手天成,而且有意思的是,除了范仲淹外,其他三位都做过扬州的太守。真可谓一个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