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以笙笛、鼓板、三弦为场面①,贮之于箱,而氍毹②、笛床、笛膜盒、假指甲、阿胶、弦线、鼓箭具焉,谓之傢伙③。每一市会,争相斗曲,以画舫停篙就听者多少为胜负,多以熙春台、关帝庙为清唱之地。李啸村诗云:“天高月上玉绳低,酒碧灯红夹两堤。一串歌喉风动水,轻舟围住画桥西。”谓此。
【注释】
①场面:俗称“一场戏”。这里指代一场戏中各种伴奏乐器的总称。
②氍毹(qú yú):一种用毛料或毛料混纺而成的布、地毯之类,一般织有花纹图案,演戏时铺在舞台上。一般产于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
③傢伙:演出时所需的乐器、布景等物的总称。
郡城风俗,好度曲而不佳,绳之元人《丝竹辨伪》、《度曲须知》①诸书,不啻万里。元人唱口②,元气漓淋,直与唐诗宋词争衡。今惟臧晋叔③编百种行于世,而晋叔所改“四梦”,是孟浪之举。近时以叶广平唱口为最,著《纳书楹曲谱》④,为世所宗,其余无足数也。
【注释】
①《丝竹辨伪》:即《弦索辨讹》,明代沈宠绥所著的一部戏曲论著,书中列举元杂剧、明传奇等十几套曲词,并注有演唱时的字音和口法。《度曲须知》:亦为沈宠绥所著的一部戏曲论著,作者著此书的目的在于纠正当时各种错误的唱法,对南北戏曲声腔的变化发展亦有所讨论。
②唱口:指歌唱者或歌唱这个行为,这里指元杂剧。
③臧晋叔: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名懋循,字晋叔,号顾渚,浙江省长兴县人,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精研戏曲,兼长诗文,与王士禛是知交,曾修改过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集有《古诗所》、《唐诗所》等;自著诗文集名《负苞堂稿》。贡献最大的是编辑《元曲选》。曾从当时诸家收藏的元杂剧中选出一百部,修订编成《元曲选》。现存元人杂剧约一百五六十种,而绝大部分依靠《元曲选》得以广泛传播。这部元杂剧选集一向被认为收罗最丰富、影响最大。
④《纳书楹曲谱》:是清代叶堂编的一部曲谱,收入昆剧及部分地方戏折子戏剧本300多出,以及《玉茗堂四梦》曲谱八卷、《西厢记》曲谱二卷。叶堂,字广明,号怀庭,江苏吴县人。
清唱以外净老生为大喉咙,生旦词曲为小喉咙,丑末词曲为小大喉咙。扬州刘鲁瞻工小喉咙,为刘派。兼工吹笛,尝游虎丘买笛,搜索殆尽。笛人云:“有一竹须待刘鲁瞻来。”鲁瞻以实告,遂出竹,吹之曰:“此雌笛也。”复出一竹,鲁瞻以指①之,相易而吹,声入空际,指笛相谓曰:“此竹不换吹,则不待曲终而笛裂矣。”笛人举一竹以赠。其唱口小喉咙,扬州唯此一人。
【注释】
①(yè):用手指按压。
大喉咙以蒋铁琴、沈苕湄二人为最,为蒋、沈二派。蒋本镇江人,居扬州,以北曲①胜,小海吕海驴师之。沈以南曲②胜,姚秀山师之,其次陈恺元一人。直隶高云从,居扬州有年,唱口在蒋、沈之间。此扬州大喉咙也。
【注释】
①北曲:宋元时北方戏曲所用曲调的统称,中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为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杂剧与散曲所用的音乐,受诸宫调影响最大,因而形成了戏曲音乐中曲牌联套体的结构体制。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称为北曲,是为了与南宋以来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
②南曲: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曲调的统称。用韵以江浙方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音乐上用五声音阶,声调柔缓婉转,以箫笛等伴奏,与明代初期的筝、琵琶等弦索乐器相对。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都以南曲为主。
苏州张九思为韦兰谷之徒,精熟九宫①。三弦为第一手,小喉咙最佳。江鹤亭延之于家,佐以邹文元鼓板、高昆一笛,为一局。朱五呆师事九思,得其传。王克昌唱口与九思抗衡,其串戏为吴大有弟子。苏州大喉咙之在扬州者,则有二面邹在科,次之王炳文。炳文小名天麻子,兼工弦词,善相法,为高相国门客。
【注释】
①九宫:南北曲所用宫调。九宫原意是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戏曲中也有类似划分,常用的为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和越调九个宫调,通称“九宫”。
按清唱鼓板与戏曲异,戏曲紧,清唱缓;戏曲以打身段下金锣为难,清唱无是苦,而有生熟口之别。此技苏州顾以恭为最,先在程端友家,继在马秋玉家,与教师张仲芳同谱《五香球》传奇。次之周仲昭、许东阳二人,与文元并驾。扬州以庄氏龙生、道士兄弟鼓板、三弦合手成名工,次之汤殿飏一人。苏州叶云升笛与昆一齐名,兼能点窜工尺,从其新谱。次之邱御高,能点新曲,兼识古器,皆云升流亚。今大喉咙之效蒋、沈二派者,戴翔翎、孙务恭二人,皆苏州人,而扬州绝响矣。
串客①本于苏州海府串班,如费坤元、陈应如出其中;次之石塔头串班,余蔚村出其中。扬州清唱既盛,串客乃兴,王山霭、江鹤亭二家最胜,次之府串班、司串班、引串班、邵伯串班,各占一时之胜。其中刘禄观以小唱入串班为内班老生,叶友松以小班老旦入串班,后得瓜张插花法,陆九观以十番子弟入串班,能从吴暮桥读书,皆其选也。
【注释】
①串客:指帮闲的清客,参加专业剧团演出的非专业演员,也称“客串”。
【点评】
扬州清唱又名“维扬清曲” 、“广陵清曲” ,是明代中叶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类曲种。创作是以元散曲为基础,吸取各地的俗曲民歌,起初只有一些短小的抒情清唱,后来逐步有了能够表现故事情节的完整唱段,在不断发展中完善、改进。到清代康熙、乾隆期间,扬州清曲发展到全盛阶段,曲目非常丰富,曲牌除了有扬州的小调以外,还有昆曲、徽剧等各种外地的民间歌曲。清曲腔调细腻、缠绵、抒情,很受当时百姓欢迎。当时的演出者大多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或是走街串巷,或是在河湖中的画舫上演出,类似现在放露天电影的小团队。清曲以坐唱形式演出,人数一二到八九人不等,表演者每人持一种乐器,传统的演出不化妆,没有说白,没有动作表演,因此与戏曲相比,清唱显得轻松一点,坐唱表演也不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