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城花部,皆系土人,谓之本地“乱弹”,此土班也。至城外邵伯、宜陵、马家桥、僧道桥、月来集、陈家集人,自集成班,戏文亦间用元人百种,而音节服饰极俚,谓之“草台戏”①,此又土班之甚者也。若郡城演唱,皆重昆腔,谓之“堂戏”②。本地乱弹只行之祷祀,谓之“台戏”③。迨五月昆腔散班,乱弹不散,谓之“火班”④。后句容有以梆子腔来者,安庆有以二簧调来者,弋阳有以高腔来者,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始行之城外四乡,继或于暑月入城,谓之“赶火班”。而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京腔用汤锣不用金锣,秦腔用月琴不用琵琶。京腔本以宜庆、萃庆、集庆为上,自四川魏长生⑤以秦腔入京师,色艺盖于宜庆、萃庆、集庆之上。于是京腔效之,京秦不分。迨长生还四川,高朗亭⑥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日三庆,而曩之宜庆、萃庆、集庆遂淹没不彰。郡城自江鹤亭⑦征本地乱弹,名“春台”,为外江班,不能自立门户,乃征聘四方名旦,如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之类。而杨、郝复采长生之秦腔,并京腔中之尤者,如《滚楼》、《抱孩子》、《卖饽饽》、《送枕头》之类。于是春台班合京、秦二腔矣。熊肥子演《大夫小妻打门吃醋》,曲尽闺房儿女之态。
【注释】
①草台戏:指草台班子演的戏。即在农村简易舞台上演的戏。
②堂戏:即昆腔。昆腔多为上等人家唱堂会,称为“堂戏”。对于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起源于唐朝,称为唐戏。一种说是群众在婚嫁喜庆或者劳动之余在农家堂屋里演出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
③台戏:乱弹的戏班在节日性的庙会上演出,被称为“台戏”。
④火班:有的戏班演出分季节,在农闲时演出,在农忙时散演。乱弹在夏季也不解散,继续演出,故有“火班”之说。下文“赶火班”也是此意。
⑤魏长生:著名秦腔演员,字婉卿,四川金堂人,擅长花旦。
⑥高朗亭:演员兼班主,安徽人,原籍江苏宝应,创三庆班,为四大徽班之一。
⑦江鹤亭:即江春,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安徽人,清代扬州盐业的徽商巨富,乾隆年间的“两淮八大总商”之首。
【点评】
这一段文字总体介绍了扬州花部戏班及其演出的具体情况,内容非常丰富,下面从几个方面评说:
首先可以从中看出扬州戏曲逐渐繁盛的过程:戏曲剧种繁多,虽说有百花齐放的时期,但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剧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面貌。开始是昆腔唱主导,后来本地乱弹在民间兴起,初兴之时,他们的行头简陋,只是在城外演出,逐渐形成一种势头。接着,外地的许多剧种也从全国各处涌向扬州,同样也经历了只能在城外四乡演出的低潮阶段,后来进入城市,性质也从“赶火”这种季节性的演出转化为较为固定的演出,形成了戏曲演出的繁盛局面。
其次可以看出当时各种戏曲间互相学习,将戏曲艺术推向新的境界。在乱弹的各剧种之间,没有互相排斥,反而互相搭班。搭班后取长补短,并且互相学习彼此的演出特色,交汇融合,又不断创新,呈现出了戏曲发展的新局面。比如安庆的演员色艺最优,便被当地的乱弹班子收罗帐下。再如江春创春台班,也向四方广泛征聘像杨八官、郝天秀这样的名角,于是春台班合京、秦二腔于一身。由此可见,当时的许多剧种,甚至包括雅部的昆腔也都在走融合的道路,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再有就是花部在北京与雅部的争锋。花、雅之争大致有三次交火:一是京腔与昆曲之争;二是秦腔与京腔之争;三是安庆花部与京腔之争。本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后两次交锋。魏长生以秦腔入京,这时的京腔已沦为与昆曲同伍的“雅部”,而秦腔一入京师,风气大盛,京腔几乎没人过问,于是京腔也效仿秦腔,使得京、秦合而为一。高朗亭率领徽班三庆班进京,正赶上乾隆八十大寿的大好机会,浙江盐官要给皇上送戏祝寿,三庆班于是成了徽班进京的先锋,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徽班的获胜,使得宜庆、萃庆、集庆这些京腔班“淹没不彰”,同时也推动了戏曲的大融合。